张天师怎么得道升仙的?

健康减肥网 2023-04-01 09:11 编辑:admin 143阅读

张天师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历代传人 顺序 姓名 简历 1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馀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7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8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馀岁 15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显庸长子,妻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继宗长子,年29岁 56 张遇隆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俚语 骂人用语.形容某人比较笨,呆滞. 广泛流传于鹰谭附近一带,具体来源已不可考.可能正是源于龙虎山